又闻粽叶香
作者:赵成武 发布时间:2022-06-03 浏览量: 打赏次数:0 点赞:3

又闻粽叶香

文/赵成武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无论大江南北,都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虽然风俗各异,但插艾草和裹粽子却是完全相同的。

裹粽子,就离不开粽箬。多年前听一个北方的战友说,他们家乡没有芦苇,要吃粽子都是到集市上去买的,由于柔韧性好,粽子叶用两三年都没有问题。他们都是当年用完了再洗净,二三十片一捆捆好,悬在屋檐下晾干,等来年端午节摘下来,用水一煮,就可以接着使用了。

我听了不禁自豪地笑了,我告诉他,这就跟我们江南水乡没法子比喽。我的老家在江苏水乡兴化,这里到处都是河流池塘,到处都是芦苇,要裹粽子了,到绿草荡里随手摘几片芦苇叶,回来就可以裹粽子,新鲜的才好吃。这话把他羡慕坏了。当然,我说的也没有夸张,我们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有水就有生长芦苇、荷藕和昌蒲等各种水生植物的绿草荡。到了夏天,到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下雨的时候,芦苇丛在风中摇荡,苇叶闪动着雨的光亮,风吹过苇荡沙拉沙拉地响。有水就有鱼,有鱼就有水鸟,王维的诗句“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美景。

其实,并不是什么样的叶子都可以裹粽子的,包粽子的芦苇必须是长得粗壮高大的,宽而且薄的苇叶才是包粽子的首选。而有些品种的苇叶又窄又短就难当此大任啦。

农历四月中下旬,家家户户就开始酝酿包粽子了,打粽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时候芦苇已经长到一米多高,十多片叶子。根部的叶片太老,梢部的叶片太嫩,只有中间的叶子正好用。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打粽箬的事了。那时候,我们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块芦苇地,小的时候看着大人打粽箬,稍大一些了,这就成了我乐此不疲的差事。最开始采芦苇叶时没有经验,加上我个子小,总是左手把苇秆压弯,右手使劲往下拽苇叶,“咔嚓”一下连苇叶带叶鞘就都给剥了下来,不仅苇叶不好用,有时还会把芦苇弄折了。看爸爸打粽箬那才叫行云流水,他根本不用扶苇秆,左手拎着袋子,只用右手的几根手指捏住苇叶,向下一抖,苇叶便“啪”地应声而落,一点也不会带叶鞘。后来,我也学会了这个技术活,打的粽箬又快又好。

那时我也比较贪玩,打粽箬时经常要约上几个小伙伴,大家的芦苇田是一家挨着一家,走进芦苇田就像小矮人进了大“森林”,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感觉特别有意思。我们在里面捉迷藏,唱歌,追野鸭子,有时还会在池塘里游泳,摸河蚌,划船,还经常能捡回几个野鸭蛋来。打粽箬那是回家之前才要干的“正事”。

粽箬打回来了还不能马上用,要放在水里泡一泡,一是可以把叶片洗干净,也是让叶片更柔软。用来捆粽子的稻草也要放在水中泡一下。这样就可以用来裹粽子了。这样想着,妈妈裹粽子的样子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又到端午节了,真想知道现在的小孩子还会打粽箬吗?曾经茂密的苇田是越来越少了,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都是去哪里了呢?现在商场里、集市上都有捆扎好的箬叶出售了。想吃粽子也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口味,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裹的粽子的味道,最喜欢自己亲手打下的粽箬的色泽和清香。“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所咀嚼的,原来是乡愁的味道,是思念的味道。

点赞
打赏
网友评论 共有 条评论
    作者信息
    赵成武
    作者笔名:赵成武
    加入时间:2022-04-02
    所在地区:江苏省,泰州市
    赵成武,江苏兴化人,军旅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韵文学会顾问;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泰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兴化市诗词协会理事;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星星诗刊》《诗选刊》《中华诗词》《诗刊》《中国诗人》《扬子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00余篇(首),多部作品在诗歌征文比赛中获奖,其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获得“扬子晚报”举办的建党百年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br />
    进入诗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