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而绝望的最强音
——评蔡启发诗歌《〈面对白骨〉读后感》
孙丽娜•宁夏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与蔡启发的认识首先源于网络的便捷。由于文学研究的原因我于今年五月开起了博客,为自己的文章找到了一个能够更快问世的平台。在经营博客的途中我与蔡启发相识,蔡启发是位儒雅且鼓励后进的老师,他热情的鼓励我的文字写作,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在后来的多次交流中,得知蔡启发不但谜恋诗歌写作,而且还积极提倡诗坛互动,我是学习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一些博上的诗歌评论成为他看好我的理由,他破例将先后出版的《季节之河》、《秋水之舸》、《硬伤之水》与新出版的《沧浪之水》、《在河之洲》邮寄与我,并留言说这是从未有过的。收到他这位热情的诗歌人包扎结实整齐且标有台州市水利局的邮包让我真切地感动不已。
从五月到六月起我的身体不怎么好,每天躺在床上仰面望着天花板,腰椎酸痛。那是百无聊赖的时光,这个时候仰面读些诗歌成了我的每日的必修课。我衷心感谢所有带给我希望与快乐的诗歌,是这些诗歌给了我生活的乐趣与温暖的阳光,蔡启发的诗歌就在这些给我鼓励的诗歌之中。
蔡启发诗歌的叙述性很强,他大胆的记述其身边的生活以及其所闻所感。可以说他是位勤奋的诗人,一边走一路唱。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人人共有之意,共建之景,一经说出,便妙。”蔡启发的诗歌《〈面对白骨〉读后感》便是这样,他记述人人常见之景,抒发其别致之情。
在蔡启发的新书《沧浪之水》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字《〈面对白骨〉读后感》:“我看了以后,觉得/爱不是肉体/爱就是一副白骨/ ”这样的文字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们习惯把爱比喻为夜莺、美丽的女子、蝴蝶、阳光、母亲……但很少有把爱比喻为白骨的,在我们大众化的思维中爱的象征物是美好而清丽的,而不是一副白骨。每位读者对每一首诗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批评者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甚至有时候读者对一首诗歌的解读是有悖于诗人创作初衷的。蔡启发的这首诗歌,我们并不应该只是从狭义的爱情的角度去解读,就像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文有尽而意有余。”我们可以把他笔下的爱理解的更为深广。蔡启发诗歌中言说的爱,不仅仅可以理解为爱情,也可以从亲情、友情、命运、人生等诸多角度去解读。
诗人想要留下永久的爱,追求美好的情感,“因为肉体总要腐败/白骨才会长留/所以爱又是相拥/便如通过骨头们抚摸/”如何留住深刻的爱,诗人单纯、固执地要去留住爱,然而只有白骨才可以常留。骨头与骨头的抚摸便是深刻而绝望的爱,这样的句子饱含着一种彻底的悲凉与绝望,后现代之风弥漫于诗人的笔间。一副白骨说明了诗人绝望而深刻的爱,对爱的追求与向往是每个人的本能,然而对爱容易逝去的绝望蔡启发则是独树一帜的。“爱是否幸福/听听白骨下泥土/有什么话说”爱到底是什么,是否幸福任何人无法解释清楚。诗人是矛盾的,他对爱既想极力挽留,但又不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是幸福的。这样就加剧了整首诗歌的孤独感,人生竭力追求挽留的东西的终极意义何在追求者本身也很难把握,这便是这首诗歌的张力所在。
蔡启发的诗歌之旅是漫长的,他对世界的解读有着属于诗人自身的独特方式。蔡启发的《〈面对白骨〉读后感》拥有一种属于对人生的深刻而绝望的最强音理解。《随园诗话》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这首诗歌,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单薄,它包含着多个维度的意蕴。对爱的追求与挽留是一种深沉的声音,然而对爱是否幸福的模糊回答便说明了一种人生孤寂的绝望。永恒与瞬间是对立与统一的,爱的永恒与爱的瞬间成为一对矛盾体,蔡启发的《〈面对白骨〉读后感》便是体现了这一矛盾。人们对爱的体会常常是在瞬间,而单纯的每个生命个体又在向往、追求更恒久的爱。生命的孤独与绝望、人生的痛苦与欢欣也正在于此。附诗:
《面对白骨》读后感
我看了以后觉得
爱不是肉体
爱就是一副白骨
因为肉体总要腐败
白骨才会长留
所以爱又是相拥
便如通过骨头们抚摸
也看出
为谁而死并不重要
关键是死后留下清白
爱是否幸福
听听白骨下泥土
有什么话说
(出自:蔡启发诗集《沧浪之水》第199页)
【蔡启发简介】
出版诗著(评论)十部。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十月》《浙江日报》《朔方》《绿风》《当代诗人》《上海诗人》《星河》《中国诗界》《天津文学》《诗林》《新华文学》《牡丹》《江河文学》,美国《休斯敦诗苑》等报刊。获新诗百年百名实力诗人奖等三十多次。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召开诗歌研讨会。开展和参与中国-俄罗斯、中国-意大利、中国-希腊、中国-葡萄牙、中国-西班牙等各项国际诗歌交流活动。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协诗创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