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鉴别优劣
陈祥书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因为比较,能比出长短深浅,较出美丑善恶;能分出难易优劣,辨出成败得失。正因如此,要想鉴别,就得比较;要想发展,就得鉴别。所以,比较最为常见,鉴别最为常用;万事运用比较,鉴别适用万事。而诗歌鉴赏,跻身万事,当然不能例外。
为了叙述的方便,不妨先读下列两首同名的七言绝句:
笼中鸟(一)
本是林间鸣夕晨,金丝笼内作囚身。
何时风起振双翅,只啭歌喉为报春。
笼中鸟(二)
本在林间为鸟神,却关笼内作囚身。
何时牢破振双翼,随地歌飞迎万春。
粗粗一读,一读而过,似乎不见差异,也难辨高下。但细细一比,凝神思悟,便觉得差别极大,优劣迥异。
就对比而言,前诗单比,后诗多比。
稍稍细读,不难发现:整个前诗,只有一处对比。位置,在一二句中;内容,“林间”与“笼内”:景况不同,差异突出;对比明显,感情热烈。而后诗,共有五处对比。处境景况上,跟前诗完全相同:一样的词语,同样的位置;相仿的感情,相似的效果。关联词语上,先用“本”,然后用“却”,转折巨大,对比强烈,效果显然。身份地位上,“鸟神”与“囚身”:地位悬殊,差别显著;对比更强,情感更烈。时间地域上,“何时”与“随地”:不知何时,难定时间;随便何地,确定地域。前后对照,效果更好。场面景象上,“牢破”与“歌飞”:打破牢笼,放声高歌。显而易见,差距昭著,对比鲜明;突出情感,强化效果。总之,无论是情感,还有效果,后者都比前者技高一筹,领先一步。
从对仗来说,前诗宽泛,后诗工整。
在前诗中,“林间”与“笼中”,前偏后正,结构相同,对仗工整。“鸣”与“作”、“振”与“为”,皆是动词,动作相对,工整对仗。但除此之外,前诗就相当宽泛,颇为松散:结构不对,对仗不工。而后诗,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式,都相互照应,对仗精工。词性上,“在”与“关”,“为”与“作”,“破”与“飞”,“振”与“迎”,全是动词,词性相对,非常工整。短语上,“牢破”与“歌飞”,前主后谓,前后对立,理属工对。“林间”与“笼内”,“鸟神”与“囚身”,“何时”与“随地”,“双翼”与“万春”,偏正短语,上下呼应,标准对仗。“在林间”与“关笼中”,“为鸟神”与“作囚身”,“振双翼”与“迎万春”,前动后宾,短语对称,特别工整。句式上,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动词谓语,结构同类;整体对应,对仗极工。因而,总体上,前诗对偶欠工,后诗对仗至工。
由境界去论,前诗平凡,后诗高远。
评价上,前诗首句,只讲“鸣夕晨”,而后诗首句,却说“作鸟神”;很显然,后者境界高出许多。因为“鸣夕晨”的,是一般的常鸟;而“作鸟神”的,却是尊贵的神鸟。态度上,前诗用“金丝”形容樊笼,似乎有赞美之嫌;无疑不尽妥当,境界也就低了一些。而后诗,用“关”来连接鸟笼,突出的是牢笼,影响飞翔;凸现的是囹圄,失去自由!前褒后贬,境界高下分明。认识上,前诗着重“风起振双翅”,似乎只要起风,就能振双翅。而后诗强调“牢破振双翼”,申述只有牢破,才能振双翼。应该说,后者抓住了关键,掌握了核心。因为牢笼不破,风起也振不了双翅;能否振动双翅,关键不在风起,而在牢破。思想上,前诗吟诵,只啭歌喉为报春:一展歌喉,只是为了报春;不管怎么说,境界总不太开阔。而后诗歌吟,随地歌飞迎万春:放声高歌,是为了迎接万春;气概非常宏大,境界格外开阔。自然而然,前诗意境平常,后诗境界高超。
经过比较,异同自明;通过鉴别,高下自现。对比上,后诗更为强烈,更为鲜明;故而,效果就更为显著。对仗上,后诗尤为对称,尤为工整;自然,结构就尤为缜密。境界上,后诗越加高远,越加美好;当然,诗意就越加深长。因此,后诗较前诗更高一档,更胜一筹。